第三百零一章 事后(三) (第1/2页)
…明历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刘浩然在中和殿召开了内阁权头荣禄资政大夫以上的资政大夫受邀旁听。
众人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言不,大家心要都有数,在这两个同时间里,皇帝陛下虽然只表了一封公开信外没有出过其它声音,但是并不意味着皇帝陛下就不会秋后算账。现在对谋逆主犯的审判已经完结,基本上被审成了铁案。对内阁和朝堂上的清算也该开始了。
到浩然扫了一眼在座的众人,然后拿出一份奏章道:“昨日太子已经向联请辞,联已经准了。”
大家一听都有点蒙了。而且这话听起来怪别扭的。自古以来似乎只听说太子被废,没听说过还可以请辞的。太子可是储君啊。未来的大明皇帝,他都能请辞。那是不是意味着皇帝也可以请辞,真是让人意料不到。
不过大家都知道,就算太子不清辞,光凭六一一事件。太子之位也坐不安稳了,不过既然皇帝陛下这么说,那就明白无疑地表明他要保太子。于是不少淮西派、太平派的阁员只好将自己的弹劾捏了捏,叹了一口气,这奏章算是白写了。
刘浩然话落音没多久。刘基起身道:“臣向陛下请辞!”
的确,做为江南学派的宿老,刘基的确是没有脸再在内阁混下去了,而国史馆学院院士宋谦前些日子就已经递交了辞呈,并获准,资政院推举了孙仲良为学院院士。孙仲良虽然是北方理学代表,但是经过北方学派内部商议之后,他们已经明白理学在大明是吃不开了,一向务实的北方派立即做出了改变。起复兴古儒、兼容百家的“新文化运动”而孙仲良则是这一运动的领军人物,凭借其博学和修为带着刘承志等人跟江南学派斗得旗鼓相当。这次理学失势大家都看在眼里,连江西学派都不敢出来冒头了,毕竟他们现在还没有和理学完全划清界线,而太平学派又还没有威望资历足够的宿老,于是原本就是天下名士的孙,仲良出掌国史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接着中和殿大学士、内阁相孙炎起身拱手行礼道:“在臣等辅政期间,出谋逆弑主大案。臣等其咎难辞,经内阁会议合议,臣等向陛下请辞。”
好家伙,刘基刚来个自辞,孙炎干脆就来个内阁大辞职。众人看在眼里,各自心中的滋味不一。孙炎出身江南,属于与刘浩然亲近的江南学派改良派,但是毕竟江南学派是一体,而且孙炎与刘基、宋谦、章溢、胡从宪等江南学派正统派的关系良好,江南学派出了谋逆大案,孙炎的确是跑不掉。就算不清辞,估计天天就等着收弹劾和诺。
孙炎这一招也算是比较毒辣,因为五大学士中不是还有两位江西学派的罗复仁和陈修吗,我给你来个内阁大请辞,硬逼着你江西学派站在江南学派这一边,为江南学派保留一点元气。
而淮西派、太平派、北方派巴不得这届以江冉、江西学派为主的内阁赶紧到台,给他们腾位置,所以内阁会议时自然是全力支持孙炎的建议,于是变成少数派的江西学派就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而且江西学派还不得不站在江南学派这一边。因为江西学派不管如何,也是从理学一门分出来的,与江南学派同源,另外其他三派极力倒阁的这一届内阁是以江南学派和江西学派为主,站在这个立场上,江西学派也不得不与江南学派联手,对抗其他三派的联手进攻。
接着丁德兴也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臣受陛下重托,代掌枢密院,然军中出现逆贼,臣其罪难咎,故附议孙大人所言,向陛下请辞。”
丁德兴担任武节阁大学士,按律来说算是内阁一员,但是由于传统,大明军方一向比较独立于内阁,所以他必须也站出来说句话。
“联准了。”刘浩然淡然地说道,内阁请辞是不需要经过资政院投票通过的,只要他点头同意了,按律就算通过了,孙炎等人从即刻起就不算正式内阁成员,而是“留守内阁”维持中枢的运行,等待新内阁确定后进行交接。
“在推举新的大学士、直学士名单前,联想对内阁架构进行一些调整,再送递资政院通过,以成修订案。”
根据新修订的《大明立法基本律》,刘浩然这个大明皇帝陛下已经交出直接立法权,只拥有立法建议权和立法批准权,也就是说除了批准律法之外,刘浩然就算是想制定律法,也必须提出草案,交由资政院投票通过,再由自己批准颂行。这虽然有装和作秀之嫌,目前的资政院谁敢不同意皇帝陛下的律法草案?但是这好歹算完善了大明的立法程序,也算是确定了法律和资政院的权威性。连皇帝陛下立法都要通过资政院通过这道程序,其他人自然要掂量一下。川划小浩然已经做好打算,在制定《大明宪章》前。他打算啊。争里的立法建议权也交出去,只保留一个立法批准权,毕竟皇帝手里握有立法建议权,实在是个大弊端。
“先联想裁减内政部。”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哑然,朱元璋的神情最是难堪。他可是内政部尚书,这内阁刚一请辞,皇帝陛下就说要裁减内政部,这等于在众人面前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不过他知道,自己在六一一事件中表现太差,难怪皇帝陛下会揪出来当典型。六一一事件平息后,朱元障就要求觐见面圣,向陛下认罪,被晾了几天才获准接见。朱元障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的皇帝陛下一言不,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朱元樟在这种无声的压抑下后背全湿,最后刘浩然一句:“你还是去安曼吧。”才算让他从深渊冰窟中回转过来。
刘浩然看了一眼朱元璋,心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这个朱重八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原本刘浩然已经好好敲打了他一番,但是朱元璋的野心依然让他阴持两端,梦想着能够投机取巧。但是刘浩然还是不愿意放弃他,毕竟朱元璋在历史上能够当上皇帝,除了运气和机缘,本身的才能也是不错的。此人出身贫寒。嫉恶如仇,尤其是痛恨贪官污吏,要不然也不会在当了洪武帝后能够明将贪官录皮这样狠毒的招数。而且刘浩然相信。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已经获的了足够的教,将他配到即将成立的安曼省去,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至于在事件中朱元璋能够在内阁严令下还能调动两营巡防营,这让刘浩然也无可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这种传统的思维在大明依然还存在着,尤其是朱元樟是内政部尚书,巡防营的最高长官,一个小小的统领怎么敢抗命呢?就算是大明6海军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能够勉强达到认令不认人的地步,你奢求刚成立数年的巡防营也能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
不过裁减内政部这一举措在李善长、冯国用、刘基这些高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现在看来。很明显当初设立内政部就是刘浩然为这次事件准备的。因为他们都清楚,按照皇帝陛下的理念,国家军队是用来保卫大明。而不是被用于对国内民众的“镇压”而内政部和巡防营就不同了,它们就是被用来稳定国内社会秩序的执法机构。刘浩然为了这此事件准备了这么久。连自己的亲儿子都拿出来当诱饵,在这方面不可能不注意。现在内政部已经完成使命,自然要裁撤掉,因为这全部门太强权了。对于讲究制衡的皇帝陛下来说是不允许它长期存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