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初临羊城 (第1/2页)
果然,吴可此举引来朝廷不满,他还在江西中部晃荡之时,朝廷的申斥旨意已从屁股后头追了上来。
跑路皇帝咸丰的意思很明白,尼玛吴可你也不要做得太过,这次的事儿算了我大人有大量不追究,下次再犯可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
就在吴可率领三万小弟赶到赣州的当天,他又接到一干京中大佬的紧急来信,信中自然免不了好好安慰一番,而后便是满满的劝告,劝告他不要意气用事,拿自家的前途开玩笑云云,同时很隐晦告之朝堂上有他们帮忙,要吴可也不必缩手缩脚什么的,有什么事情尽管放开手脚大干。
有了这些信件,吴可自然放心大胆了许多,看来朝堂也不全是傻子,知道他这是带着怨气上任呢。
轻松的试出朝廷底线,吴可自然不会蠢到主动触线,有了三万精锐乡勇队清军跟随,起码赴任初期便用不着太过顾忌两广地头蛇的面子了。
当然,三万精锐乡勇队战士不是底线,在后方还有过十万敢战之士和后勤部队的混编人马,正等着吴可的召唤而后滚滚赶赴两广大展拳脚。
此次他已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在两广彻底扎下根基,并以两广为基点扩充地盘割据一方。
是的,他已经不愿再跟朝廷互耗下去,要他立刻举起反旗有些不切实际,但让他再接受朝廷指派也是千难万难。
朝廷做的了初一,就不要怪他做十五!
泥人尚有三分火性,更何况身居高位已久,手握重兵杀伐果决的吴可?
就因跑路皇帝咸丰心中不爽,吴可刚刚立下救援京师大功,又在两江总督任上颇有作为又如何,还不是一道圣旨便灰溜溜离开奋斗了近三年的岗位?
是人心中都会有不岔的,如果是曾国藩这等名教大儒,估计会秉承天地君亲师的理念默默忍受,但吴可不是名教中人啊,他可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现代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现代思想可不是说消失就能消失的。
在后世不说人人平等这种虚话,但起码环境确实要轻松得多,根本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生怕行差踏错,或者不小心得罪了皇帝便麻烦上身。
是,朝廷在他和乡勇队崛起之时给予了大力扶助,吴可领这个情,不然他也不会像个救火队员般,哪里火大就救援哪里。
他自问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对得起朝廷的提拔,没见京师危急之时,整个大清只有他率手下精锐清军主动来援么?
别说什么列强联军来得太快,各地方清军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的鬼话。
山东,河南还有山西可是就跟京畿接壤的,除了山东总兵向荣得了他的招呼暗做准备了以外,另两家又有什么举动?
特别是山西大同镇,挨着京师真的不要太近,可大同总兵没有朝廷的调兵命令绝不肯轻动,最后领命赴援之时,也是跟其它几省援助差不多同时达到京畿,其中深意傻子都能看得出来。
抛开这些背地里的心思不谈,话说吴可率军经过近月跋涉,终于在咸丰十一年二月底抵达广东韶关,受到以广东巡抚为首的一干两广军政大员的热烈欢迎。
说起来也是巧合,现任广东巡抚还是吴可的熟人,之前的江西巡抚耆龄,在两江时可没少打交道。虽说私人交情一般得很,但总也算一同共时过的‘熟人’不是,有他这广东起码吴可的适应期要缩短不少时间。
吴可在韶关待了三天,期间啥也没干光顾着熟悉以后的重要属官,不说熟悉他们的习性起码也得把面孔记熟不是?
一干特意赶来韶关迎接新任两广总督的两广要员,也震惊于吴可吴大总督的偌大排场,尼玛的上任竟然还带上三万精锐清军?
也只有耆龄镇静一些,他早就知道吴大总督出身行伍,对于军权却是格外看重,况且这三万精锐清军一看就是吴大总督从安徽带来的嫡系人马,就是放在两江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很难指挥得动。
只是希望吴大总督像在两江那般给力,在两广混乱馄饨的局势中杀出一条血路,不然以后的日子真心不好过。
三天之后,该熟悉的也都熟悉了,跟随吴可赴任的三万清军也休整恢复过来,吴可再不延迟尽起大军,在一干两广迎接官员的批同下,浩浩荡荡的向数百里开外的广州城赶去。
又过了足足五天才抵达广州城,接下来又是一番鸡飞狗跳的安置。
吴可率总督卫队三千人马入驻总督衙门不提,跟随而来的三万精锐清军分作四部,立营驻扎于广州城四方,将偌大一个广州城团团护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