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插手 (第1/2页)
“朝堂接下来的争斗,估计主要放在政务实权之上,顾命大臣免不了最后失败的命运!”
既然说开了,那两位中年文士滔滔不绝的说道起来。
“不过学生认为,想要彻底分出胜负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拉锯战,就看顾命八大臣内部团结与否了!”
吴可听得连连点头,这两位还是很有能耐的,眼光很是不错朝堂争斗也看得很明白,按照常理来说事情正是应该如此发展。
可问题是,按照正常历史发展,这样的争斗就不是按照正常模式进行的。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
比如说,用恭亲王奕訢“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的情况自然就会不一样,这是严肃的立场问题。
当时奕訢30岁、慈禧27岁,当然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这才让能力很强的恭亲王靠边站了。
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訢、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貌似也不怎么样。
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訢诸兄弟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
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最后导致后怕的不可控结果。
当然,这点吴可心中清楚,不然原本历史上也不会有慈禧太后独揽朝政,还有恭亲王作为首领军机大臣这回事了。可他不能跟眼前两位中年文士说啊,就算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会信不是?
“那你们以为,朝堂上的争斗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吴可脸上神色不变,不紧不慢轻声问道。
“学生以为,起码得有三年以上!”
“区区认为,如此下去两三年间必出结果!”
两中年文士稍一沉吟,便毫不犹豫回答,结论却是相差不多。
“可你们那都是按照正常情况推断,要是情况不正常呢?”
吴可满脸微笑循循善诱。
“不知大人此话何意?”
两中年文士闻言先是一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其中一位拱手问道。
“比如,其中一方采取过激手段呢?”
吴可也不卖关子,眼神炯炯目光凛然道。
“这不可能吧?”
两中年文士脸上齐齐色变,同时摇头否决道。
开什么玩笑,顾命八大臣哪有这个胆子,难道他们不担心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除非是帝后和王公们先……
想到这个可能,他们心中顿时一凉,额头冷汗滚滚被惊住了。
果然,真听吴可嘿嘿冷笑出声,毫不犹豫道出两中年文士心中最大担忧:“没错,顾命大臣们想要权倾朝野就不敢胡来,起来在他们的势力没超越帝后党和王公党联盟之前,没做足了架空小皇帝的准备之前,他们确实不敢乱来否则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帝后和王公们却没这份顾忌啊,他们真要是强硬动手的话不仅身份足够弹压事后的混乱局面,就是理由也好找得很,谁让他们掌握了下旨的权力呢,在朝堂话语上的优势实在太大!”
吴可连珠炮似的话语,一下子将两位文士特使给震蒙了,一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心中又是惶恐又是兴奋情绪一时复杂到了极点。
“不知大人有何证据……”
那两中年文士也不是泛泛之辈,跟着张亮基和左宗棠也见识过大世面,之前被吴可突如其来的话给惊到了,不过很就反应过来追根究底。
“呵呵,在京城和承德行宫,本督还是有些人手和耳目的!”
吴可微微一笑,便将之前手下耳目打探到的情况直言相告。
咸丰十一年七月17日,咸丰皇帝死。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瑞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激烈的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